皮皮网

【c .net 源码】【aop源码流程】【mysql源码索引】【展覽】《圖底圖:為建築與藝術的家園尋址》側記:從已定義好的造鎮,再次提問對於「居住」的嚮往

来源:软件仓库源码 时间:2025-01-19 05:19:28

文:邱靖婷

藝術如何回應公共議題,展覽造鎮再次持續幾年為筆者(一位同時於公共空間做創作的圖底圖為提問創作者)放在心上的提問,「城市變遷」作為《圖底圖:為建築與藝術的建築家園居住家園尋址》展覽中的重點,也因社會對於仕紳化、與藝拆遷議題的尋址關注更為敏銳,逐漸將此討論帶往藝術領域成為顯學。側記從已c .net 源码

此次由友人所策畫的定義對於的嚮展覽,於準備過程即邀請筆者參與前行會議並書寫側記。展覽造鎮再次「側記」作為陪伴的圖底圖為提問撰文方式,除了想提出創作的建築家園居住特殊之處,也藉由此機會書寫怎樣討論一檔藝術展覽,與藝比如因展覽而聚集的尋址「我們」對於命題如何能形成複數的感知。

圖底圖(figure–ground)以建築學來說,側記從已是定義對於的嚮為讓基地與周邊突顯出其特殊性,比如要測繪建築體和文化的展覽造鎮再次關係,就會將美術機構、圖書館於整體背景上標上顏色;於感知學來說,人們運用圖像雙面性來測量自己所能見到的為何,而這帶到藝術來論,藝術家也以自己的創作、思維去讓一個概念賦形,使原本可能不被他人所感知的事物,得以有其具體。

在淡海新市鎮的he & she space發生一場這樣的展覽,筆者認為是帶有批判意味的,首先,這個場館並非能看作無辜的空間,而是說,它本身即是建商在造鎮裡有意規劃的藝術空間。

但是aop源码流程,策展人曾哲偉及張文豪用了兩人對於各自專業領域——建築、藝術的交疊,疊出了一個不是直接針鋒相對的「空間圖學」,進而帶出兩人的提問:假設這樣的空間還是要發生一場展覽,那究竟是什麼模樣?

兩位策展人邀請了十位藝術家來討論空間,包含藝廊、現存城市、概念意義上的空間,可以先就思索起手方式來勾勒於空間靜態展示的藝術家。

黃迦勒、陳世育的作品從對於建築的觀察開始,黃迦勒《人物獨白》將現行城市建築,以行業(但選擇了筆者認為較具有自由度的角色,如詩人、攝影師)化作一個個具特質的「人物-建築」,且為它們寫了遊戲性的文字[1],迦勒的特別是抓住了現實的關注後,將其化成一個人和空間特質共生的「角色」,而這些角色在參與構築城市的方法是可以加入城市體的;也可以像是積木,積木己身即可運用零件轉化構築方式,也可以說,藝術家運用了「角色」得以變異的性質,讓現實相對不可輕易動搖的組構方法,變得像是可以輕而易舉變換的配置遊戲。

Figure-Ground展場紀錄(標註攝影黃暐程)8Photo Credit: 攝影黃暐程
黃迦勒《人物獨白》

陳世育的作品《造鎮計劃》則採用攝影「類型學」[2]方法,帶有客觀冷靜特質地凝視拍攝對象,筆者雖然在起始會產生疑問,即類型學方法在當代是否還具有其效力?

但創作者對準自身家鄉——台南官田的變化,卻也讓筆者覺得位於官田的mysql源码索引這些經由規劃而成之排狀建築,其本身具有的荒謬性事實上讓創作者拍不出完美整齊的類型學作品,而這是筆者認為有機會的突破點,造成影像乍看精確,但裡頭景物卻有突兀的出戲感,比如其中一張攝影拍到了不通的路後方有個像樓梯的東西。

好奇詢問世育,卻收到那只不過是個用磁磚鋪的平面而已的回答,是個純屬裝飾性質的圖案。若路的意義本來是「通往」,那創作者拍攝這些新建案建築體,以及為了它們所開闢的、僅給該新建社區的路,改變了路的字義同時,也改變了居住空間的意義。

Figure-Ground展場紀錄(標註攝影黃暐程)20Photo Credit: 攝影黃暐程
陳世育《造鎮計劃》

林安芃的《你有兩隻眼睛》及《日光》,筆者認為在繪畫、攝影和作品空間性皆有所討論,在繪畫的畫布上,安芃做了在建築空間上會有的曲面結構形成畫布基底的變異。

至於繪畫的顏色實為藍晒,藍晒在攝影中是常見的顯影方式,但安芃在此的運用讓作品訴說著「時間」,一張張曲面紙張吸附染料、照曬光線,而每個間隔裡曝曬的控時,在同個作品上記錄了不同的時差,而時差是原本不會浮現在同一個圖面上的背景。

安芃另在曲型展牆後面,用展燈折射了一道光線,模减源码那對筆者帶出的是視覺上的感受性,並因此接到了前方的兩幅作品,於是整道展牆運用光和空間的關係,帶出了明明如此靠近的兩側,卻依然擁有的時差。

Figure-Ground展場紀錄(標註攝影黃暐程)24Photo Credit: 攝影黃暐程
林安芃《你有兩隻眼睛》、《日光》

藝術家張念為、張大仁的共同創作《尋景/ 一條蜿蜒的小徑、道路、溪流及其他》,看似是對於杜聰明[3]故居的調查,但創作者對於版畫、檔案創作的觀念進行帶著幽默感的實踐是筆者感到有趣的。

於展場遇見大仁時,大仁於聊作品時做了一個舉動,他伸手在展燈之下,桌子上即出現手的陰影,這是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但大仁說:「這就是版畫的概念。」版畫,用筆者理解大仁說的話之後,版畫也許是:物體遮掩、提供平面一個複製影像。

由這個交談帶到念為和大仁此次的創作來說,兩人於杜聰明故居、展場之間交換些許形體,且也以複製的思考在攝影(檔案)及物件作品上進行思考,在「偽造」的攝影檔案中,兩人並不主要給予田調的条件判断源码線索,甚至,杜聰明故居的石碑於相片中是用兩人仿造石磚去遮掩的,無法確切知道其歷史說明。而兩人以版畫觀念製作的仿造石磚、仿蛇形的水管,以假亂真唐突進入場景,而後成為檔案;展覽將兩個仿造物放置在藝廊空間,使得兩個場景怪異地接合。

Figure-Ground展場紀錄(標註攝影黃暐程)23Photo Credit: 攝影黃暐程
張念為、張大仁《尋景 一條蜿蜒的小徑、道路、溪流及其他》

彭韋的《陽光普照》,初看為轉角空白畫布和暖紅光源,遠遠地看以為沒有圖像內容,靠近才見得以壓印製作的河流素描,藝術家的遷移經驗以及此刻觀看及移動經驗交疊,而偏偏人的每一次經驗無可重覆,他人並不可能接住藝術家當時的所見所感。

然那個由空白至見著壓痕的過程,讓本來觀看的畫布造型性變成看著素描的敘事性,若說原來的素描觀念是為了可見,那彭韋的作品讓素描變得「模糊」且「遲到」,並不會在同一時刻完整地看見河流,而手燈挪移至盡頭時,素描的河流即變成造型上的面體,圖面暴露自身界線,而令人無須覺得自己需要抵達清楚及完整。

1683531916193Photo Credit: 攝影黃暐程
彭韋的《陽光普照》

在開幕活動上,兩位藝術家尹洙竫及徐孟榆則用飲食為手法打開文化、空間上的對話,除了藝術界的參與者,許多新市鎮居民見到徐孟榆的古蹟燒[4]出現在藝廊門口,都因好奇而靠近,而在藝廊隔了幾戶的建築,藝術家打造了臨時雞舍《淡海蛋海》,結構採取在建築工法上可快速組裝的材料與設計,並以一坪尺寸討論造鎮的特徵——快速、大量。

而和隨野家.生活友善放牧蛋農場[5]的合作,讓雞隻入住雞舍,也用該農場生產的蛋製作成古蹟燒給觀展者食用。徐孟榆的創作很有意識的選擇了發生地域、合作對象,並將自己對於公共議題的關注轉化成親近的形式,而若想了解雞舍設計,在展場旁放置了如食品個別包裝的結構圖,並附上好比棲架(能維持雞爪抓握力)等……簡明的解釋,在藝術融入交流和教育性質,認為此次創作輕易地打破了距離。

雖在藝術討論來說,也是會有覺得藝術應保持距離的論點,但作為藝術對於空間權力關注的一面來說,徐孟榆的創作是相當能夠突破心防,讓人願意去靠近提問的。

P1290351_1Photo Credit: 攝影黃暐程
P1290325_1Photo Credit: photo by can
徐孟榆《淡海蛋海》

尹洙竫此次靜態展示先前於台灣東部駐村的創作《游牧的廚房》計畫外,在開幕當天進行了《遊牧的廚房:品嚐春與花》,為一項和現場參與者共同製作韓國春季節日「花煎(화전)野餐」料理的活動,藝術家在開始前介紹了這項活動的由來,節日和韓國女性的權力是有關係的,從前女性還無法自由從家庭外出時,會藉由節日製作花煎所需的花朵採集和製作料理的聚會,有一個與外界交流的機會。

藝術家在此次展示的作品和活動料理過程都有提到「between」(之間)這個字詞,筆者認為除了是藝術家自己在韓國與台灣之間的移動和生活感外(例如此次所做的花煎,食材也是使用台灣的植物,以及藝術家於駐村期間,採集台灣蔬菜製作韓國大醬湯),也在這次的參與之中,藝術家由講解者又變成跟參與者一起料理的人,在過程中也只在首次示範和完成後的裝盤會協助,其他時間都讓參與者自己玩著米糰、花材與蔬菜,即筆者認為,人的身份在其中也是之間的,在遊戲中,我們可以是彼此的嚮導、朋友和協助者。

P1290432_1Photo Credit: photo by can
P1290410_1Photo Credit: 攝影黃暐程
尹洙竫《遊牧的廚房:品嚐春與花》

而由這個經驗帶向此次兩位策展人的邀稿,以及筆者作為側記的小結。起始,筆者也會覺得自己是否真能書寫展覽過程的花絮?雖然已練習著書寫藝術評論,可寫相對有許多友人,或者年紀相對接近的創作者而初次閱讀其創作時,要怎麼在他們的發展階段(意思是不會像我們的前輩有著相對清楚的創作脈絡時)如何做到並不詮釋完畢?而這是在起手文章時,筆者便有所自覺的。於是主要以參展創作、會議所聆聽到的討論和筆者觀察到覺得對每位創作者最為感興趣的多進行了一些描述來構成。

而書寫過程覺得有趣的是,因為該展覽所關注的事實上跨越了每位創作者各自帶入的思考層面,在過程中的查閱事實上很多都不僅在藝術領域中,筆者想到的是,所謂「研究」和「田調」對於同代創作者來說,也許都已經吸收了這些思考條件。

雖然它們並非是藝術原初的要求,也不是必要,但作為思考「空間」來說,不論是對於現實的權力觀察或是抽象概念上的圖底思索,筆者從此次觀察及書寫看見了不同的展開方法,展覽原本的論述為家園尋址,但終究由創作者各自的視角找到了從背景浮現出城市的複數方法,而它不是一座已經畫好基地的城鎮,而是我們經過彼此的基地圖,可能再次迷路或拆除,也可能疊層再造,但它都從已定義好的造鎮,再次提問對於「居住」的嚮往。

備註

[1]Caleb Huang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_h.lab/>。

[2]貝歇夫婦(Bernd & Hilla Becher)於1950年代開始合作,以冷靜客觀方式拍攝德國魯爾區即將消失的工業風貌,兩人於1976年始於杜塞道夫美術學院攝影專業任教,有多位攝影藝術家曾經於此修習,如安德莉亞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湯馬斯.斯特魯特(Thomas Struth)、湯瑪斯.魯夫(Thomas Ruff)和坎迪達·霍弗(Candida Höfer)等……,稱為「杜塞道夫學派」。參引及整理自:影藝家,<不了解杜塞道夫學派,你還敢搞當代攝影?!>,< https://read01.com/zh-tw/mzJ50QE.html#.ZCuxZXZBxD8>(2020.7)。

「將創作者的主觀位置減到最低,透過各種創作的手法,最大化地呈現出一種「客觀」的攝影作品。」參引自林俊吉,<「典藏·今藝術&投資」三月號 封面故事|無相之相 杜塞道夫攝影>(2021.3),<https://medium.com/@mai36asia/%E5%85%B8%E8%97%8F%E9%9B%9C%E8%AA%8C-%E4%BB%8A%E8%97%9D%E8%A1%93-%E6%8A%95%E8%B3%87-%E4%B8%89%E6%9C%88%E8%99%9F%E5%B0%81%E9%9D%A2%E6%95%85%E4%BA%8B-%E7%84%A1%E7%9B%B8%E4%B9%8B%E7%9B%B8-%E6%9D%9C%E5%A1%9E%E9%81%93%E5%A4%AB%E6%94%9D%E5%BD%B1-20bf33c90044>。

[3]台灣首位醫學博士、高雄醫學院創辦人,致力於鴉片、蛇毒研究。參考自:臺灣記得你,<解民於鴉片之苦的醫學研究者——杜聰明>,<https://taiwan.k12ea.gov.tw/index.php?inter=people&id=24>。

[4]由畸零地工作室(參展藝術家徐孟榆的團隊)關注古蹟「自燃」事件啟動的創作,將古蹟建築元素融入攤車和模具,於全台被焚毀、破壞或有爭議性的建築和遺跡前擺攤製作雞蛋糕。參引及整理自:黃詩茹,<古蹟燒不燒?雞蛋糕點燃的文資保存想像力>(2019.5),< https://www.verymulan.com/issue/%E5%8F%A4%E8%B9%9F%E7%87%92%E4%B8%8D%E7%87%92%EF%BC%9F%E9%9B%9E%E8%9B%8B%E7%B3%95%E9%BB%9E%E7%87%83%E7%9A%84%E6%96%87%E8%B3%87%E4%BF%9D%E5%AD%98%E6%83%B3%E5%83%8F%E5%8A%9B-14806.html?subtag_id=226>。

[5]在北投由小丁、佳敏開設的「都市農場」,命名意義為「希望隨山野而居」,打造「低耗能、少汙染」的可循環農場,且堅持不使用投藥、殺蟲劑等化學物品。永續友善經營包過母雞老化後,「格外品」的雞蛋會做成蛋捲、布丁。參引及整理自:高穎婕,<|北投隨野家|台北也能隨野而居!她們花4年孵一座蛋雞的快樂農莊>,< https://walkin.tw/blog/1098?utm_source=eatfresh&utm_medium=coop&utm_term=media_blog_1098>。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