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ginx源码分析--master和worker进程模型
2.Qt源码中的模型设计模式:模型/视图框架与代理模式
3.Python时序预测系列基于ConvLSTM模型实现多变量时间序列预测(案例+源码)
4.MMDet——DETR源码解读
5.Echarts-ZRender源码分析(一)
6.MaskFormer源码解析
nginx源码分析--master和worker进程模型
一、Nginx整体架构
正常执行中的展示nginx会有多个进程,其中最基本的源码是master process(主进程)和worker process(工作进程),还可能包括cache相关进程。模型
二、展示核心进程模型
启动nginx的源码闹钟网站源码主进程将充当监控进程,主进程通过fork()产生的模型子进程则充当工作进程。
Nginx也支持单进程模型,展示此时主进程即是源码工作进程,不包含监控进程。模型
核心进程模型框图如下:
master进程
监控进程作为整个进程组与用户的展示交互接口,负责监护进程,源码不处理网络事件,模型不负责业务执行,展示仅通过管理worker进程实现重启服务、源码平滑升级、更换日志文件、配置文件实时生效等功能。
master进程通过sigsuspend()函数调用大部分时间处于挂起状态,直到接收到信号。
master进程通过检查7个标志位来决定ngx_master_process_cycle方法的运行:
sig_atomic_t ngx_reap;
sig_atomic_t ngx_terminate;
sig_atomic_t ngx_quit;
sig_atomic_t ngx_reconfigure;
sig_atomic_t ngx_reopen;
sig_atomic_t ngx_change_binary;
sig_atomic_t ngx_noaccept;
进程中接收到的信号对Nginx框架的意义:
还有一个标志位:ngx_restart,仅在master工作流程中作为标志位使用,与信号无关。
核心代码(ngx_process_cycle.c):
ngx_start_worker_processes函数:
worker进程
worker进程主要负责具体任务逻辑,主要关注与客户端或后端真实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可读/可写等I/O交互事件,因此工作进程的阻塞点在select()、epoll_wait()等I/O多路复用函数调用处,等待数据可读/写事件。也可能被新收到的进程信号中断。
master进程如何通知worker进程进行某些工作?采用的是信号。
当收到信号时,信号处理函数ngx_signal_handler()会执行。
对于worker进程的工作方法ngx_worker_process_cycle,它主要关注4个全局标志位:
sig_atomic_t ngx_terminate;//强制关闭进程
sig_atomic_t ngx_quit;//优雅地关闭进程(有唯一一段代码会设置它,就是接受到QUIT信号。ngx_quit只有在首次设置为1时,贷款财富app源码才会将ngx_exiting置为1)
ngx_uint_t ngx_exiting;//退出进程标志位
sig_atomic_t ngx_reopen;//重新打开所有文件
其中ngx_terminate、ngx_quit、ngx_reopen都将由ngx_signal_handler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设置。ngx_exiting标志位仅由ngx_worker_cycle方法在退出时作为标志位使用。
核心代码(ngx_process_cycle.c):
Qt源码中的设计模式:模型/视图框架与代理模式
在Qt源码中,设计模式扮演着关键角色,提升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本文将深入探讨模型/视图框架与代理模式在Qt源码中的应用。
代理模式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其核心功能是控制对特定对象的访问。代理类与被代理类(真实对象)实现相同的接口,客户端通过代理类访问真实对象,代理类在请求传递给真实对象前执行预定义的操作,实现访问控制和增强功能。
代理模式应用场景广泛,例如客户端与网络服务间的交互,或对敏感操作的保护。下面是一个简化的C++代码示例,展示代理模式的基本用法。
此代码中,抽象主题类Subject定义了请求方法request(),真实主题类RealSubject实现该方法并输出信息。代理类Proxy继承Subject,持有RealSubject指针,通过内部方法调用真实主题请求,并在请求前后执行附加操作。在main函数中,创建RealSubject实例并传给代理构造函数,客户端通过代理调用方法,代理转发请求至真实对象,实现访问控制和功能增强。
Qt的模型/视图框架内同样应用了代理模式,特别是QSortFilterProxyModel类,它作为模型和视图之间的黄瓜在线源码桥梁。QSortFilterProxyModel在不修改源模型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排序和过滤。如代码所示,创建QStandardItemModel存储数据,使用QSortFilterProxyModel设置源模型,并配置过滤规则。通过QTableView显示模型数据,启用排序功能,使用户能根据列标题调整视图内容。
在Qt源码中,模型/视图框架通过代理模式实现了数据处理和视图显示的分离。QSortFilterProxyModel作为代理类,QStandardItemModel为真实主题类,QTableView为客户端,代理类与真实主题类共同继承自QAbstractItemModel抽象类。通过代码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Qt源码中代理模式的运用。
总结,Qt的模型/视图框架是一个复杂而强大的系统,其中设计模式和设计技巧的运用是关键。通过模型/视图框架与代理模式的结合,Qt源码展现了高效的数据管理与灵活的用户界面设计能力,对提升C++开发者的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Python时序预测系列基于ConvLSTM模型实现多变量时间序列预测(案例+源码)
在Python时序预测系列中,作者利用ConvLSTM模型成功解决了单站点多变量单步预测问题,尤其针对股票价格的时序预测。ConvLSTM作为LSTM的升级版,通过卷积操作整合空间信息于时间序列分析,适用于处理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数据,如视频和遥感图像。
实现过程包括数据集的读取与划分,原始数据集有条,按照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条)和测试集(条)。数据预处理阶段,进行了归一化处理。php预算报价源码接着,通过滑动窗口(设为)将时序数据转化为监督学习所需的LSTM数据集。建立ConvLSTM模型后,模型进行了实际的预测,并展示了训练集和测试集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值对比。
评估指标部分,展示了模型在预测上的性能,通过具体的数据展示了预测的准确性。作者拥有丰富的科研背景,已发表6篇SCI论文,目前专注于数据算法研究,并通过分享原创内容,帮助读者理解Python、数据分析等技术。如果需要数据和源码,欢迎关注作者以获取更多资源。
MMDet——DETR源码解读
DETR,作为目标检测领域的里程碑式工作,首次全面采用Transformer架构,实现了端到端的目标检测任务,堪称Transformer在该领域的开创之作。其核心创新在于引入了object query,将目标信息以查询形式输入Transformer的解码器。object query首先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学习对象特征,确保每个query关注独特的对象信息。接着,它与经过自注意力处理的图像特征进行交叉注意力,提取目标特征,最终得到包含对象信息的query,通过全连接层(FFN)输出bbox和类别信息。 深入理解DETR前,首先要明确两个关键点:一是模型结构原理,二是MMDet配置解读。DETR模型主要包括Backbone(如ResNet,常规但非重点)、facebook自建站源码Transformer的编码器和解码器、以及head部分。在MMDet配置文件中,model部分区分了Backbone和bbox_head。 在MMDet的单阶段目标检测训练中,forward_single()函数在mmdet/models/dense_heads/detr_head.py中负责除Backbone外的前向计算,代码展示有助于理解。DETR的前向过程涉及的主要变量形状可以参考代码中的打印,但需注意由于随机裁剪,不同batch的形状可能会有所变化。 Transformer部分在mmdet/models/utils/transformer.py中,N代表特征图的宽度和高度的乘积,这里提供了详细的代码解读。若对Transformer的mask有疑问,可以参考相关文章深入理解。Echarts-ZRender源码分析(一)
Echarts的底层图形绘制引擎ZRender,是一个独立的2D图形绘制引擎,支持Canvas/SVG(5.0后不再支持VML)。它具备图形绘制、管理(包括CRUD操作和组管理)、图形动画和事件管理(在Canvas中实现DOM事件)、响应式帧渲染以及可选渲染器功能。
ZRender的架构遵循MVC模式,分为视图层、控制层和数据层。视图层负责图形渲染,控制层处理用户交互,数据层负责数据模型的管理和存储。此外,还包含辅助功能模块,如图形和Group的管理,其中图形特指2D矢量图形。
源码文件结构清晰,入口文件zrender.ts中定义了全局方法,如初始化、删除等操作,ZRender类则负责核心功能的实现。通过实例化代码展示,可以看到如何绘制一个px的圆形并绑定动画,ZRender会处理绘制流程,并将动画添加到管理器中生成帧,开始动画绘制。
后续章节将深入解析元素对象、事件管理器、动画管理器和渲染器的源码。作者雷庭,北京优锘科技前端架构师,有年前端开发和架构经验,专注于可视化前端开发,有兴趣交流的朋友可通过微信ltlt联系他。
MaskFormer源码解析
整个代码结构基于detectron2框架,代码逻辑清晰,从配置文件中读取相关变量,无需过多关注注册指令,核心在于作者如何实现网络结构图中的关键组件。MaskFormer模型由backbone、sem_seg_head和criterion构成,backbone负责特征提取,sem_seg_head整合其他部分,criterion用于计算损失。
在backbone部分,作者使用了resnet和swin两种网络,关注输出特征的键值,如'res2'、'res3'等。在MaskFormerHead中,核心在于提供Decoder功能,这个部分直接映射到模型的解码过程,通过layers()函数实现。
pixel_decoder部分由配置文件指定,指向mask_former/heads/pixel_decoder.py文件中的TransformerEncoderPixelDecoder类,这个类负责将backbone提取的特征与Transformer结合,实现解码过程。predictor部分则是基于TransformerPredictor类,负责最终的预测输出。
模型细节中,TransformerEncoderPixelDecoder将backbone特征与Transformer结合,生成mask_features。TransformerEncoderPixelDecoder返回的参数是FPN结果与Transformer编码结果,后者通过TransformerEncoder实现,关注维度调整以适应Transformer计算需求。predictor提供最终输出,通过Transformer结构实现类别预测与mask生成。
损失函数计算部分采用匈牙利算法匹配查询和目标,实现类别损失和mask损失的计算,包括dice loss、focal loss等。整个模型结构和输出逻辑清晰,前向运算输出通过特定函数实现。
总的来说,MaskFormer模型通过backbone提取特征,通过Transformer实现解码和预测,损失函数计算统一了语义分割和实例分割任务,实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理解代码的关键在于关注核心组件的功能实现和参数配置,以及损失函数的设计思路。强烈建议阅读原论文以获取更深入的理解。
DETR3D模型源码导读 & MMDetection3D构建流程
本文主要梳理了学习理解DETR3D模型源码与MMDetection3D构建流程的过程。首先,介绍model dict的配置与模型参数设置,指出在模型部分按照backbone、neck、head顺序定义,体现模型结构。
MMDetection3D在模型构建中利用类之间的包含关系递归实例化组件。在构建模型后,借助于registry机制实例化每一个组件,展现其层次性与模块化设计。
在初始化流程中,首先在train.py的build_model开始,通过调用build方法逐级初始化各子结构,直至最底层结构,遵循初始化顺序:Detr3D -> backbone -> neck -> head -> head_transformer -> head_transformer_decoder -> 最终组件。其中,许多类继承自官方提供的框架结构,通过super()调用在父类中实现子结构初始化。
关于DETR3D的组件,backbone、neck、head分别负责特征提取、融合、和目标检测的关键阶段。Detr3DHead继承自mmdet3d的DetrHead类,是模型的头部组件,实现特定检测任务。
DETR3DTransformer位于模型底层,是实现论文创新点的关键部分。其通过传感器转换矩阵预测reference points,并将投影到特征图,结合Bilinear Interpolation抓取固定区域特征,通过object queries refinement改善queries,用于目标预测。这一部分负责查询、特征捕捉与优化。
Decoder是DETR3D的核心,专注于实现object queries refinement。这一过程在论文中被详细探讨,并在代码中得到具体实现。值得注意的是,F.grid_sample()在特征处理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展示其在变换与映射任务中的应用。
SWAT模型|源代码编译及主要程序架构的全面介绍
本文全面介绍SWAT模型的源代码编译及程序架构。首先,需从SWAT官网获取原始SWAT代码,或付费购买,代码为Fortran语言。
下载代码后,进行编译是关键步骤。编译Fortran代码,我们推荐使用Visual Studio 和LHF。B站有相关安装教程,关键词为“Fortran编译器”与“软件安装”。编译成功后,应能顺利运行并输出“hello,world!”,验证环境搭建无误。
本文附有Visual Studio软件及SWAT代码下载链接,方便读者获取开发工具和学习资源。
编译完成后,我们将深入探讨SWAT模型的运行流程。模型运行分为三大步骤:读取工程文件、模型计算与结果输出。本文着重讲解模型计算过程,力求让读者对SWAT有直观理解,并附上全代码程序的调用思维导图,助于学习与实践。同时,SWAT原理概述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模型工作机理。
本文内容深入浅出,旨在为水文模型学习者提供全面指导,包含从代码获取、编译到模型运行的完整流程。更多相关资料与支持,请关注“水文模型小管家”。
AI与PDE(七):AFNO模型的源代码解析
本文旨在解析AFNO模型的源代码,帮助读者理解模型细节与主干结构。首先,AFNO模型的主干框架在afnonet.py文件中定义,通过类AFNONet实现。模型的核心功能封装在多个类与函数中,依据代码注释逐步解析。
在代码中,forward_features函数负责模型的核心逻辑,包括patch切割与mixing过程。这些操作由PatchEmbed类实现。位置编码self.pos_embed通过高斯初始化得到,增加模型的表示能力。
关键模块AFNO2d位于代码中,它基于FNO的原理,负责处理输入数据。AFNO2d模块在forward_features函数中通过循环调用,实现数据的转换与混合。
经过数个L layer处理后,模型进入类似解码器的结构,用于将中间结果映射为目标结果。这一过程通过self.head(x)实现,以解决特定分类问题。
本文通过梳理代码流程与结构图,直观展示了AFNO模型的工作原理。读者可参考AFNO的GitHub源代码与论文,深入理解细节。后续文章将继续探讨基于AFNO模型框架的其他应用,如FourCas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