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ndroid Framework——Binder 监控方案
2.深度分析Binder线程池的启动流程
3.Android Binder机制原理解析
4.Android-Binder机制
5.Binder基础介绍
6.一文分析Binder机制和AIDL的理解
Android Framework——Binder 监控方案
在Android应用开发中,Binder作为普遍使用的IPC机制,监控其主要出于以下目的:一,监控特定系统服务,借助ServiceManager和AIDL设计,通过动态代理替换当前进程对应的保险操盘指标源码Proxy对象实现监控;二,实现进程内全局Binder监控,需考虑拦截transact方法。
针对监控需求,ProxyTransactListener在Android 引入,可在Binder调用前后触发回调,适用于SystemUI监控主线程的Binder调用。尽管ProxyTransactListener和相关接口被隐藏,但可绕过限制,通过动态代理创建实例,实现对进程内Java Binder调用的全局监控。
绕过hidden api限制的方案包括在Android 系统禁用元反射后,使用Native线程Attach获取JNIEnv,构造没有Java caller的情况。原理在于系统在回溯Java堆栈找不到caller时,信任调用不做hidden api拦截,实现全局hidden api白名单。此方案简单且兼容性好,但存在缺点,即无法监控Native的Binder调用。
基于JNI Hook可以hook BinderProxy.transactNative,实现全版本进程内Java Binder调用的全局监控,获取完整参数和返回结果。JNI Hook基于JNI边界hook Java对应的Native函数实现,稳定性较高。具体操作是找到原Native函数并替换,无需手动触发Binder调用。考虑到BpBinder.transact为导出虚函数且动态绑定,直接PLT Hook libbinder.so中对该函数的调用即可。
拦截BpBinder.transact调用后,获取Binder对象的描述符及传输数据大小,通过调用导出接口实现。String处理需自定义类,利用其稳定布局及私有属性mString。通过调用Parcel::dataSize接口获取数据大小,并声明空类承接data参数实现引用转换。
监控Binder调用仅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挖掘IPC耗时卡顿和数据过大导致的问题。堆栈信息、调用描述符和code是定位问题的重要信息。了解Android Framework框架中的核心知识点对开发者至关重要,推荐《Android Framework学习手册》,几乎覆盖了Framework相关的知识点,包括Handler、Binder、AMS、WMS、跟庄大佬指标源码PMS、事件分发机制、UI绘制等,还有Android面试题。
深入理解Android Framework底层对现代Android开发至关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基础服务和API,使得应用能够与操作系统进行交互和通信。
深度分析Binder线程池的启动流程
理论基础Binder
Binder它是Android中的一种进程间通信机制,它主要采用的是CS架构模式。Binder框架中主要涉及到4个角色Client、Server、ServiceManager及Binder驱动,其中Client、Server、ServiceManager运行在用户空间,Binder驱动运行在内核空间。
线程池线程池它是一种用于多线程处理形式,处理过程中将任务添加到队列,然后在创建线程后自动启动这些任务。线程池线程都是后台线程。每个线程都使用默认的堆栈大小,以默认的优先级运行,并处于多线程单元中。
简单的说:线程池就是创建一些线程,它们的集合称为线程池。
Binder线程池启动流程我们知道一个新的app应用程序进程在创建完成之后,它会通过调用RunTimeInit类的静态成员函数zygoteInitNative来进行启动Binder线程池。
Binder线程池启动过程中,主要调用几个关键函数:ZygoteInitNative--->onZygoteInit--->startThreadPool。
下面的源码分析主要是以android5.0版本为例。
ZygoteInitNative源码分析由于ZygoteInitNative函数是java实现的代码,实践上最终调用的是由C++实现的JNI方法。以下代码来源于系统的/frameworks/base/core/jni/androidRuntime.cpp文件中
staticvoidcom_android_internal_os_RuntimeInit_nativeZygoteInit(JNIEnv*env,jobjectclazz){ //gCurRuntime是个全局的变量,后面跟上的是另外实现的方法。gCurRuntime->onZygoteInit();}onZygoteInit源码分析onZygoteInit函数在需要源码的位置:/frameworks/base/cmds/app_process/app_main.cpp文件中。
该函数是个虚函数,并且是一个无返回值和无参数的函数virtualvoidonZygoteInit(){ //Re-enabletracingnowthatwe'renolongerinZygote.atrace_set_tracing_enabled(true);//获取进程的状态信息sp<ProcessState>proc=ProcessState::self();//打印日志信息ALOGV("Appprocess:startingthreadpool.\n");//启动线程池proc->startThreadPool();}startThreadPool源码分析startThreadPool系统实现在\frameworks\native\libs\binder\ProcessState.cpp文件中。
每一个支持Binder进程间通信机制的进程内都有一个唯一的ProcessState对象,当这个ProcessState对象的成员函数StartThreadPool函数被第一次调用的时候,它就会在当前进程中启动一个线程池,并将mThreadPoolStarted这个成员变量设置为true。
//该函数是个无参数,无返回值的函数voidProcessState::startThreadPool(){ AutoMutex_l(mLock);//判断线程池是否启动状态,启动的话就将标志信息设置为true属性。if(!mThreadPoolStarted){ mThreadPoolStarted=true;spawnPooledThread(true);}}总结Binder在android底层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我们在实际的项目调用过程中,我们在app应用程序中只要实现自己的Binder本地对象的时候,跟其他服务一样,只需要将它进行启动起来,并且进行注册到ServerMananger就可以了。至于内部的实现一般是不需要去关心的。
Android Binder机制原理解析
在开发中,广西字牌源码跨进程通信是常见需求,Android系统提供了Binder机制解决这一问题。Binder是进程间通信的核心,系统如ActivityServiceManager、AMS、IMS等都依赖于其底层支持。
Binder机制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高效且灵活的通信方式。与Socket、消息队列和内存共享等传统IPC方式相比,Binder在Android系统中实现了更高级的进程间通信。
进程间通信原理中,动态内核可加载模块使Binder驱动得以在Linux内核中运行,内存映射技术则实现高效数据交换。内存映射通过mmap()实现,确保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的实时同步,减少数据拷贝次数,提升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Client通过名字向ServiceManager获取Binder实例,而Server通过Binder驱动向ServiceManager注册服务。ServiceManager作为中介,负责处理Binder的注册与获取请求,实现进程间通信。Binder驱动在其中提供底层操作支持,包括建立通信、传递Binder等。
对象传递是Binder机制的关键。当Client请求访问Server对象时,实际上传递的是对象代理,而非对象本身。代理对象会将调用请求转发给Server对象,完成数据交换。这一过程为同步操作,确保了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文旨在深入理解Binder机制,包括其原理、运行机制和对象传递方式。通过分析,读者可以对Android系统中的进程间通信有更全面的认识,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Android-Binder机制
Binder作为Android系统的IPC机制,旨在解决跨进程通信的问题。其基于Linux的内存映射技术,允许用户进程与内核进程共享同一块内存,从而减少内存读写操作,提高性能和效率。
Android系统中的Binder实现了一种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其中客户端(Client)发起请求,服务器(Server)提供服务。通过Binder Driver作为桥梁,客户端通过ServiceManager获取系统中的Binder服务。这一机制特别适用于Android这一嵌入式设备环境,仿pixiv界面源码考虑到了性能和内存优化。
在对象调用方面,当一个进程(A进程)需要调用另一个进程(B进程)中的某个对象时,由于无法直接共享对象(不同进程),Android采用代理模式解决这一问题。A进程生成B进程对象的代理对象,当进程相同则直接调用,不同则通过Binder的IPC机制实现通信。
Android开发中涉及的Binder模式包括调用接口、接口的Stub抽象类和Proxy静态类。使用AIDL自动生成这三类,并封装到同一外部类中,避免了Proxy和Stub类名的重复问题。
以BookManager接口为例,其支持addBook和getBooks方法,通过继承IInterface接口表示实现位于另一个进程中的服务。BookManagerStub表示Server进程中的BookManager接口对象,通过onBind方法返回给客户端。BookClientActivity连接服务时,通过BookManagerStub的asInterface转换为BookManager对象。在跨进程场景下,构造BookManagerProxy以实现与Server进程的通信。
BookManagerProxy在Client进程中,而BookManagerStub在Server进程中。BookManagerProxy通过IBinder的transact方法向Server进程发送数据并接收结果,解析后作为调用的返回值。这里的IBinder对象是Server端中新创建的BookManagerStub实例,但在同一进程下是真实的对象,而非跨进程对象。Binder机制通过共享内存实现对象之间的差异屏蔽,使Client中的对象调用仿佛在访问Server中的对象。
在BookManagerProxy中调用transact方法触发BookManagerStub的onTransact方法。根据code判断调用方法,从data中获取Client发送的数据,并将调用结果通过replay返回。尽管从逻辑上区分C端和S端,但在实际的通信过程中,C端与S端的角色并非绝对固定,而是基于发起调用的行为来区分。
Binder基础介绍
在Android系统中,应用以独立进程运行,进程间通信机制(IPC)用于实现数据共享。常用IPC方式包括共享内存、管道、信号处理、socket、Binder等,Android根据不同场景选择合适的方式。本文重点介绍Android系统中的Binder机制。
Binder机制分为四个部分,其运作方式主要由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通过mRemote对象进行消息传递。客户端使用transact()方法发起请求,Android美食界面源码服务端在onTransact()方法处理请求并返回结果,实现了进程间数据交互。
Proxy/Stub模式简化了Activity与Service间通信,通过中介代理实现业务关注点与实现细节分离。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e Language)是用于生成可在Android设备上进行IPC的代码,通过代理存根结构实现跨进程调用。HIDL(Android Hardware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在Android 8后引入,用于更特定的硬件接口定义。
Android 8引入Treble机制,解耦Android框架与供应商接口,简化更新流程。新Binder机制引入了“binder”,“hwbinder”,“vndbinder”三个域,满足不同场景需求。VndBinder提供给供应商服务使用,HwBinder用于跨系统和供应商分区通信。这些变化优化了系统更新流程,提高了安全性与稳定性。
综上所述,Android系统通过Binder机制实现了进程间高效通信,通过AIDL和HIDL等接口定义语言简化了通信逻辑。Treble机制进一步提升了系统可维护性和更新效率,为Android系统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文分析Binder机制和AIDL的理解
深入了解Android进程间通信机制,如同破解系统奥秘的钥匙,它在源码探索和问题解决中扮演着核心角色。Binder机制,源自OpenBinder,正是这个领域的主角,它弥补了Linux原生通信方式在性能和安全性的短板。它的运作涉及驱动层与应用层的无缝对接,包括与系统服务如Activity Manager Service (AMS) 的深度协作。 Binder,作为Java编写的通信工具包,是Android多进程通信的基石。尽管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常用于简化这一过程,但并非不可或缺。让我们通过一个实例,不依赖AIDL,来揭示Binder通信的内在机制。想象一个简单的场景:一个客户端(ClientBinder)与服务端(ServerBinder,继承自Binder并实现onTransact方法)之间的字符串传递,透彻理解Binder通信的运作原理。 项目框架中,服务端在Service的onBind方法中返回一个ServerBinder实例。对比手动实现与AIDL生成的代码,AIDL的便捷性便一目了然。客户端通过ServiceConnection,如下面这段代码,与远程服务建立连接:1. 创建ServiceConnection,获取远程服务的IBinder
2. intent设置服务类名:"com.binder.server.RemoteService"
3. bindService(intent, serviceConnection, Context.BIND_AUTO_CREATE)
4. 若未连接,尝试bindService
5. 传递数据:通过IBinder调用mStingEditText的文本,如data.writeString(text)
6. 成功连接后,调用transact方法传递请求
接收数据的环节,服务端将数据展示在tvShowMessage上,通过新线程处理,如`new Handler().post(() -> ServerMainActivity.tvShowMessage.setText(message));`。当连接断开时,serviceConnection的onServiceDisconnected方法会被触发。 关键在于客户端如何通过IBinder获取服务端对象并调用transact进行跨进程通信。AIDL的引入让这个过程更加优雅,例如在ClientMainActivityUseAidl中,服务连接成功后,通过IBinder代理mServer,调用自定义接口IShowMessageAidlInterface的showMessage方法。 在交互过程中,客户端通过IShowMessageAidlInterface的Stub内部类,将本地的IBinder转换为接口,这样数据的发送就通过showMessage方法进行。AIDL的asInterface方法负责封装本地或远程处理,Proxy类则负责数据的打包和跨进程传输,确保数据的无缝传递。 总结来说,客户端利用AIDL的asInterface处理远程IBinder,而Proxy类则是这一切的幕后功臣。服务端的onBind方法返回AIDL生成的Stub,它在客户端调用transact时负责接收和处理请求,执行showMessage方法。这样,AIDL生成的Stub和Proxy成为客户端发送数据的桥梁,而在服务端,它们则是数据处理的核心所在。 掌握Binder机制和AIDL的精髓,你将解锁Android进程间通信的无尽可能,为你的应用开发增添无限力量。无论何时,当你深入探索Android源码,这些核心原理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指南。Android Binder Hookçå®ç°
Binder Hookå¯ä»¥Hookæå½åAppç¨å°çç³»ç»Serviceæå¡ã以LocationManager为ä¾ï¼å¨è·åä¸ä¸ªLocationManageræ¶å为两æ¥ã第ä¸ï¼è·åIBinder对象ï¼ç¬¬äºï¼IBinder对象éè¿asInterface()转å为LocationMangerService对象ãæååå§åLocationManagerï¼applicationå±ç¨å°çé½æ¯LocationManagerã
Hookç大è´åçæ¯ï¼ServiceManagerå¨è·åæ个Binderæ¶ï¼å¦ææ¬å°æç¼åçBinderï¼å°±ä¸åè·¨è¿ç¨è¯·æ±Binderäºãæ们å¯ä»¥å¨ç¼åä¸å å ¥èªå·±çBinderï¼ä½¿å¾ServiceManageræ¥è¯¢æ¬å°ç¼åæ¶å¾å°ä¸ä¸ªèªå®ä¹çCustomBinder对象ï¼ä¸åè·¨è¿ç¨åç³»ç»è¯·æ±ã并ä¸ILocationManager.Stub.asInterface(CustomBinder)æ¹æ³è¿åæ们èªå®ä¹çService对象ã
è¿éé¢æ两个å°æ¹éè¦ç¨å°èªå®ä¹ç对象ãç±äºæ们åªHookå ¶ä¸ä¸é¨åçåè½ï¼å ¶ä»åè½è¿éè¦ä¿çï¼æ以ç¨å¨æ代ççæ¹å¼å建èªå®ä¹çBinderåèªå®ä¹çServiceã
å¨ç解åé¢çå 容åä½ éè¦äºè§£è¿äºç¥è¯ç¹ï¼
Activityçç±»å¨è·åç³»ç»Serviceæ¶ï¼é½æ¯è°ç¨getSystemService(serviceName)æ¹æ³è·åçã
Context ç getSystemService() æ¹æ³è°ç¨äº SystemServiceRegistry ç getSystemService() æ¹æ³ã
SystemServiceRegistry ä¸æä¸ä¸ªå¸¸é SYSTEM_SERVICE_FETCHERSï¼è¿æ¯ä¸ä¸ªMapãä¿åäºServiceNameå对åºçServiceFetcherãServicFetcheræ¯ç¨äºåå»ºå ·ä½Serviceçç±»ãServiceFetcher çå ³é®æ¹æ³æ¯ createService() æ¹æ³ã
å¨ ServiceFetcher ç createService() æ¹æ³ä¸ï¼è°ç¨äº ServiceManager.getService(name) æ¹æ³ã以 LocationManager 对åºç ServiceFetcher 为ä¾ï¼å®çcreateService()æ¹æ³æºç å¦ä¸ï¼
åå¦æ们è¦ä¿®æ¹ LocationManager ç getLastKnownLocation() æ¹æ³ï¼ä¸æé½æ¯ï¼ãæ们è¦åçå°±æ¯è®©ServiceManager.getService("location")è¿åæ们èªå®ä¹çBinderãå çä¸ä¸è¿ä¸ªæ¹æ³ç®ååçæºç ï¼
sCacheæ¯ä¸ä¸ªMapï¼ç¼åäºå·²ç»åç³»ç»è¯·æ±è¿çBinderãå¦ææ们éè¦è®©è¿ä¸ªæ¹æ³è¿åæ们æ们èªå·±çbinderï¼åªéè¦äºå å¾sCacheä¸putä¸ä¸ªèªå®ä¹çBinderå°±è¡äºã
å¨putä¹åï¼éè¦å å建åºä¸ä¸ªèªå®ä¹çBinderãè¿ä¸ªBinderå¨è¢« ILocationManager.Stub.asInterface å¤çåï¼å¯ä»¥è¿åä¸ä¸ªèªå®ä¹ç LocationManagerServiceã
å çä¸ä¸Binderç asInterface() çå®ç°ï¼
å¦ææ queryLocalInterface()æ¹æ³è¿åä¸ä¸ªèªå®ä¹çServiceï¼ä½¿å¾èµ°ifè¯å¥å é¨ï¼ä¸èµ°elseï¼é£å°±ç®æ¯Hookæåäºã
å设æ们æ³è®©ç³»ç»çLocationManagerè¿åçä½ç½®ä¿¡æ¯å ¨æ¯å¨å¤©å®é¨(., .)ãé£æ们éè¦ä½¿å¾ LocatitionManagerService ç getLastLocation() æ¹æ³ è¿åçå ¨æ¯ (., .)ã
ç±äºæ们ä¸è½ç´æ¥æ¿å°ç³»ç»çè¿ä¸ªService对象ï¼å¯ä»¥å ç¨åå°çæ¹å¼æ¿å°ç³»ç»çLocationManagerServiceãç¶åæ¦æªgetLastLocation()æ¹æ³ã
åççBinder对象å¨è°ç¨ queryLocalInterface() æ¹æ³æ¶ä¼è¿ååççService对象ãæ们å¸æè¿å3.1ä¸çèªå®ä¹Serviceãæ以è¿éæ¦æª queryLocalInterface() æ¹æ³ã
æäºèªå®ä¹çBinderåï¼å°å®æ³¨å ¥å°ServiceMangerçsCacheåéä¸å°±å®æHookäº~
å½onClick被è°ç¨çæ¶åï¼ToaståLogé½ä¼æ¾ç¤ºå¤©å®é¨çåæ (., .)ãè¯æHookæåï¼
ä½ çè³å¯ä»¥ç¨Binder Hookçæ¹å¼Hookæ ActivityManagerã
Android小白学习之路(5)——Binder介绍
Binder是Android系统中实现进程间通信(IPC)的关键类,它通过IBinder接口提供跨进程通信能力。从系统架构的角度,Binder充当ServiceManager连接各Manager和服务的桥梁,为应用层提供服务端和服务间的通信媒介。具体应用中,Binder主要用于Service,包含AIDL和Messenger,其中普通Service不涉及进程间通信,而Messenger底层基于AIDL实现。
在开发中,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作为接口定义语言,用于描述服务端和客户端通信接口,生成用于IPC的代码。通过AIDL,开发者可以定义服务方法,自动生成相应的Binder类,从而实现应用间的数据共享。例如,通过绑定服务调用方法获取书籍列表并添加书籍。
在创建示例时,首先定义Book类表示图书信息,实现Parcelable接口。接着创建Book.aidl文件描述Book类,BookController.aidl文件定义接口,包括获取图书列表和添加书籍的方法。系统会根据AIDL文件自动生成BookController.java类,该类继承IInterface接口,用于承载Binder的功能。
BookController.java类声明了getBookList()和addBook()方法,分别对应BookController.aidl中的方法。通过内部类Stub,实现服务端和客户端之间的调用,根据进程位置选择不同的代理类。此外,onTransact()方法处理跨进程调用,确定调用方法并执行,返回结果或异常。
客户端通过transact()方法发起请求,调用服务端方法。服务端接收到请求后,通过onTransact()方法处理调用,执行对应方法并将结果返回。客户端通过Parcel对象接收返回值,完成数据交换。
值得注意的是,Binder的管理方法linkToDeath()和unlinkToDeath()确保服务端异常终止时,客户端能够及时察觉并恢复连接,避免功能中断。
总之,通过分析Binder的工作原理,包括其方法和机制,理解了进程间通信的基础。结合Serializable和Parcelable接口的介绍,对IPC的基础内容有了全面了解。未来将探讨更多进程间通信方式。
Android进阶——Android跨进程通讯机制之Binder、IBinder、Parcel、
前言:
Binder机制是Android系统提供的跨进程通讯机制,这篇文章会从基础概念知识开始介绍,引出Binder机制,并归纳其在Linux系统中的优缺点。接着分析Binder的通信模型和原理,重点介绍AIDL实现原理,以及AMS的Binder体系。文章将穿插介绍IBinder、Binder、Parcel等关键组件,旨在为读者提供易于理解的阅读体验,不涉及Framework层的深度原理,适用于具备AIDL使用基础的读者。
基础概念:
本文将从Linux相关基础概念出发,介绍进程隔离、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系统调用与内核态/用户态,以及内核模块/驱动,帮助读者理解Binder驱动出现的原因。
一、进程隔离
为了保证安全,Linux系统中的进程不能操作其他进程的数据。通过虚拟内存机制,每个进程拥有独立的线性连续内存空间。操作系统将虚拟内存空间映射到物理内存,实现进程间的隔离。然而,进程间的数据通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跨进程通信机制。
二、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
用户空间表示进程运行在特定操作模式中,无权接触物理内存或设备。内核空间则是独立于应用程序,可以访问受保护的内存空间和底层硬件设备。用户进程通过系统调用与内核空间进行交互。
三、系统调用与内核态/用户态
系统调用是用户空间访问内核空间的唯一方式。在Linux系统中,通过四层环的概念,安全边界得以实现,其中1号环持有最高权限,3号环持有最低权限。用户进程需通过系统调用实现跨权限访问。
四、内核模块与驱动
内核模块/驱动通过系统调用实现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之间的通信。在Android系统中,Binder驱动作为运行在内核空间的模块,负责各个用户进程间的通讯,实现了进程间的高效、安全通信。
五、总结
将前面的概念综合理解,可以更好地消化知识点:进程隔离导致内存隔离、进程间通信需求、系统调用与内核模块/驱动的使用。Binder驱动正是内核模块/驱动中的关键组件,用于实现Android系统的跨进程通信。
为什么要用Binder:
Binder机制相较于Linux系统提供的其他跨进程通信方式,如管道、消息队列、信号量、内存共享、套接字等,具有传输性能好、安全性强等优势。
Binder通信模型与原理:
模型包括服务端注册、客户端获取服务、通信过程。服务端通过Binder驱动在ServiceManager中注册,客户端通过Binder驱动获取并进行通信。
Binder对象与驱动:
Binder驱动对具有跨进程传递能力的对象进行特殊处理,自动完成代理对象与本地对象的转换,保存了每个跨越进程的Binder对象的相关信息。
Java层的Binder与AIDL:
Binder类和BinderProxy类继承自IBinder,具备跨进程传输能力。IBinder是远程对象的基本接口,用于高性能的远程调用。AIDL生成的Stub类继承自Binder,实现了远程服务与客户端的交互。
AIDL实现流程:
服务端实现Stub接口,客户端通过bindService回调获取AIDL接口。调用Stub.asInterface获取BinderProxy对象,进而调用add方法。AIDL原理包括Stub类、asInterface方法、add方法的实现,以及数据传输过程。
AMS的Binder体系:
AMS作为Android核心服务,负责组件启动、切换、调度及应用进程管理。Binder体系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高效、安全的进程间通信。
结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Binder机制的基本原理,旨在提供易于理解的入门知识。未来将深入探讨Framework层的详细原理。鼓励读者通过手写远程Service实现跨进程通信,以加深对AIDL和Binder的理解。
你对Framework 底层中的 Binder机制原理了解多少?
Binder 是一种高效、方便、安全的进程间通信方式,用于 Android 中的系统服务和应用程序间的交互。其通信模型涉及四方:Binder 驱动层、Client 端、Service 端和 ServiceManager。Client 端和 Service 端通过 ServiceManager 作为上下文管理者来注册和获取服务。
Client 和 Service 通过 binder_open 打开驱动,根据返回的文件描述符进行内存映射,分配缓冲区,并启动 binder 线程。ServiceManager 的主要功能是注册和获取服务,通过 binder_open 打开驱动,注册为大管家,并进入 binder_loop 循环处理请求。
Service 注册时,首先启动 binder 机制,注册线程,然后初始化服务,最后通过 ServiceManager 注册。ServiceManager 获取服务的 Binder 代理对象,通过 defaultServiceManager 和 getStrongProxyForHandle(0) 方法实现。
Client 获取服务同样通过 ServiceManager 的代理对象实现。Binder 驱动层在处理请求时,根据 handle 值封装 BinderProxy 对象,完成注册过程。
IPC 通信流程涉及 Proxy、Binder、Parcel 和 BpBinder。从应用层的 Proxy 的 transact 函数开始,传递到 Java 层的 BinderProxy,再到 Native 层的 BpBinder 的 transact。BpBinder 的 transact 实际上是调用 IPCThreadState 的 transact 函数,通过 handle 值找到 Binder 实体对象。
Service 端的通信涉及 Binder 线程、getAndExecuteCommand 和 executeCommand。在执行命令时,通过 onTransact 函数处理请求,然后发送 BC_REPLY 响应。Binder 对象在 Parcel 中通过 readStrongBinder/writeStrongBinder 存储,存储原理是 flat_binder_object。
OneWay 是异步调用机制,不需要等待返回结果。系统服务常使用 OneWay,如 Activity 启动。Framework 中使用管道、Socket、共享内存和信号进行进程间通信,这些机制各有特点,用于不同场景。
对于 Android Framework 的深入理解,不仅包括底层原理,还应理解如何在实际开发中运用。为了帮助开发者更深入地掌握 Framework 底层原理,《Android Framework核心笔记》及相关学习资料提供了全面的指导。这些资源涵盖了 Handler、Binder、Zygote、AMS、PMS、WMS 等关键组件的实现细节,是提升 Android 开发能力的宝贵资源。
2024-12-29 01:47
2024-12-29 01:46
2024-12-29 01:37
2024-12-29 01:24
2024-12-29 00:50
2024-12-29 00:09
2024-12-28 23:33
2024-12-28 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