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理财卖得这么好,理财出乎意料。提速”工商银行广州某支行一位温姓理财经理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表示。持续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也称,好卖变脸源码“确实挺好卖。养老”
进入8月,理财在非养老理财产品今年销售持续低迷的提速情势下,第二批养老理财试点机构正接续在全国十个试点城市发售首期养老理财产品,持续且不时传出两天内售罄的好卖消息。
中国邮储银行旗下邮银理财发行的养老首只养老理财产品在8月3日启动发售后,30亿元发行额度在2天内卖光。理财交通银行旗下交银理财首款养老理财产品自8月8日发售后,提速同样两天内售罄。持续
在如此市场热度下,机构开售产品节奏明显加快。8月11日,中邮理财再度在包括广州在内的10个试点城市发售养老理财产品。这是中邮理财获批养老理财试点机构后,9天内发行的第二款养老理财产品,刷新了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启动以来单一机构最短发行间隔纪录。
面临同样的市场环境,同样的机构进行产品设计和发售,养老理财为什么“挺好卖”?哪些机构的养老理财产品更具竞争优势?这种热度能持续下去吗?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为此对目前已发售的37只银行养老理财产品进行了全面测评。测评结果显示,养老理财独特的产品设计、良好的净值表现和各家试点机构的积极营销是相关产品好卖的主要原因,但分化趋势已然显现。
多位业内人士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表示,推动个人养老金融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监管层非常重视的一项改革创新举措。养老理财率先试点取得成功,有利于为未来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推出积累经验。根据中国银保监会2022年5月下发的《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包括养老储蓄、养老理财、react源码响应式原理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在内的系列养老金融业务将共同构成我国养老金“第三支柱”,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发展空间巨大。
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发售节奏正明显提速。
2021年9月10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批准工银理财(武汉和成都)、建信理财(深圳)、招银理财(深圳)和光大理财(青岛)开展“四地四机构”的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每家试点机构募集资金总规模上限均为100亿元。基于产品的养老普惠性质,产品说明书对客户持有金额上限进行了约束,单个个人客户持有该产品金额与持有其他理财公司全部养老理财产品的金额之和上限为300万元。
当年12月6日,四家机构同时推出各自的首只养老理财产品,计划募集资金规模上限合计180亿元。“首批养老理财确实好卖。”代售银行试点分行相关人士的表述几乎完全相同。相关数据确实印证了这一点。首批四只产品实际募集资金171.75亿元,募集达成率95%。投资者踊跃认购的程度由此可见。养老理财由此破冰。
2022年2月11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通知,明确贝莱德建信理财作为首家参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合资理财公司,在广州、成都开展养老理财试点。
2022年2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将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从“四地四机构”扩展到“十地十机构”,鼓励试点机构创设养老理财产品。其中,新增6个试点城市分别为:北京、迪尼斯乐园源码搭建沈阳、长春、上海、广州、重庆,新增6个试点机构分别为:交银理财、中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邮理财、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对于已开展试点的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光大理财和招银理财,单家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上限由1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对于新增的试点理财公司,单家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上限为100亿元。至此,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上限从400亿元增至2700亿元。
在试点范围扩大和充足额度的支持下,试点机构产品发售节奏明显加快。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和中国理财网的公开数据统计,截至8月11日,首批试点机构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光大理财和招银理财今年以来累计发行了32只养老理财产品,平均每个月就有4-5只新产品上市。随着8月第二批入围试点的中邮理财、交银理财、中银理财陆续“上新”,截至8月11日,当月开售的养老理财产品已达5只,养老理财产品数量增至37只。
第二批参与试点的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有关人士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时均表示,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养老理财产品的筹备,争取尽快发行。农银理财养老产品则将于18日正式发售。如何把源码变成图片
已发售产品的整体募资情况如何?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综合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国理财网和各家银行官网的公开数据对养老理财产品进行了全面测评。测评结果显示,今年以来养老理财产品发行募集资金达成率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而客户基础深厚、零售业务更强的商业银行,其理财子公司的养老理财产品相对更热销。
与同期同类型的非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达成率均值相比,养老理财无论是募集资金规模还是募集资金达成率,均明显高于非养老理财。其中,招银理财虽然发售产品数量最少,但实际募集资金规模却最高。其发行的4只产品累计募集资金263.51亿元,募集资金达成率高达83.19%,其中有3只产品的募集资金达成率超过90%。
从单一产品募集规模看,招银理财3款产品和建信理财2款产品实际募集资金规模达到或超过了50亿元,其中今年3月16日发行的“招银理财招睿颐养睿远稳健五年封闭3号固定收益类养老理财产品”实际募资规模高达96.88亿元。而该行试点发行的80亿元首只养老理财产品仅在深圳一地发售便被一抢而空。
在资管新规下,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较之非养老理财产品今年持续低迷,好卖的养老理财净值是否一定更高?养老理财产品是否兼具流动性之便?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测评结果显示:养老理财净值增长表现相对稳健。在一季度市场下跌行情中较好地控制住了回撤,但二季度以来净值表现分化呈明显趋势。
截至8月12日,全部32只存续期养老理财产品净值均大于1,无一亏损。从最新披露的净值表现看,净值最高的是光大理财发行的第二只养老理财产品“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2027第1期”,其最新净值为1.0377(8月2日数据),年化收益率6.6%,已超过该产品5.8%的固定业绩比较基准。
与此同时,二八法则指标源码仅有10只产品当前净值对应的年化收益率暂时高于其公布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其中建信理财今年6月27日发行的“建信理财安享固收类封闭式养老理财产品2022年第12期”最新披露净值1.0068(8月5日数据),对应年化收益率达到8%,在全部32只存续期产品中年化收益率暂居第一。
而从净值回撤幅度角度看,32只进入存续期养老理财产品成立以来最大回撤幅度均值0.2098%,其中7只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尚未发生回撤;回撤幅度最大的是唯一的10年期养老理财产品“贝莱德建信理财贝安心2032养老理财产品1期(封闭式)”,其成立以来回撤幅度已达到1.2156%。
养老理财产品也有短暂“破净”的时候。自2021年12月试点启动以来,先后有6只产品曾出现净值跌破1的情况。其中“建信理财安享固收类封闭式养老理财产品2022年第1期”自今年2月11日至5月9日期间,净值绝大多数时间徘徊在1以下,并于今年3月15日一度跌至0.9907,为目前所有养老理财产品净值最低纪录。
净值相当稳健或能有效控制回撤,养老理财这一点暗合了的养老投资人的心理。但长达5年甚至10年的养老理财产品是否完全失去流动性便利?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测评结果显示,目前各家机构均将重大疾病作为投资人申请提前赎回的条件,而建银理财、中邮理财、招银理财和贝莱德建信还将购房列入了提前赎回的条件。而在提前赎回费率方面,工银理财、中银理财、中邮理财、交银理财目前均免收提前赎回费,建信理财和招银理财均明确了豁免提前赎回费的条件。
产品封闭期内,投资人是否可以领取部分现金呢?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评测结果显示,所有养老理财产品均设置了现金分红条款,其中净值大于1是所有产品进行分红的共同前提。但分红政策差异显著:产品成立后初次分红最快的招银理财和交银理财,分红等待时间最久的是贝莱德建信理财推出的10年期养老理财产品“贝莱德建信理财贝安心2032养老理财产品1期(封闭式)”,其规定产品成立满5年后方可分红。
不仅如此,为了吸引投资者认购,各家试点机构还对理财产品的收费方面给予优惠措施。具体而言,所有产品都免收认购费,但所有产品都需要收取托管费。其它几项费用,则是各家银行比拼向客户让利的主要战场。
对于投资者而言,费率优惠和赎回政策只是锦上添花,净值表现才是关键。“是否能跨越周期,到期能否实现业绩比较基准才是我看重的。”一位购买了养老理财的投资人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称。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受国内外资本市场阶段性大幅波动影响,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普遍遭遇净值回撤,其中超过2000只产品累计净值一度跌破1,个别理财产品上半年出现投资者巨额提前赎回。
相比而言,养老理财一季度仅有个别产品短暂跌破净值,截至目前32只存续期产品净值对应年化收益率均值达4.8%,整体净值表现好于非养老理财。
但由于养老理财的存续期普遍更长,因此之前较好的净值表现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养老理财产品比非养老理财产品更好。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统计发现,与养老理财产品自己公布的业绩比较基准相比,目前仅有10只养老理财产品的净值年化收益率达到或超过其公布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其中,建信理财5只,光大理财4只,贝莱德建信理财1只;工银理财和招银理财所有产品的最新净值年化收益率均未“达标”。
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表示,5月1日以后进入存续期的16只理财产品,因其实际运作时间过短,产品实时净值波动幅度较大,个别产品当前最新净值的年化收益率即便大幅低于业绩比较基准下限,也不能说明该产品本身有任何问题。
在4月30日之前发行并进入存续期的16只产品中,目前年化收益率高于业绩比较基准下限的也只有5只,达标率不足1/3。某国有大行总行风控专家龚静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称,部分产品净值达标率不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择时问题,主要是跟产品成立和开始运作的时点有关,如2021年12月6日发行的首批4只养老理财产品目前净值年化收益率均低于其“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可能与今年年初全球资本市场的阶段性震荡有关。“当时4只产品均处于资产建仓初期,刚刚买入的部分资产市值遭遇回调,个别理财产品净值甚至一度跌破面值。”
二是产品设计有所差异。与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相比,混合型理财产品投资固定收益资产的比例不得超过80%。“其它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时期,混合型理财产品波动幅度应该更大。”龚静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机构应该是根据产品设计的机制,采取了一些特别措施对产品净值进行了干预。”
光大理财的信息披露也印证了龚静的观点。根据中国理财网披露的相关公告,今年上半年光大理财已两次支取平滑基金回补理财产品。其中第一次是3月9日,对其发行的第一、第二只养老理财产品进行回补;第二次是6月13日,对其发行的第一、第二、第四只养老理财产品再次进行回补。从目前的净值表现看,以上回补措施有力拉动了相关产品的净值增速,表现显著好于同期发行的其他机构理财产品。
中邮理财和交银理财则正面回应了产品设计的特殊性。中邮理财称,通过较长期限的投资抵御市场短期波动,通过设置风险准备金、收益平滑基金等多层次风险保障机制,护航产品稳健运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交银理财也表示,近期发布的养老理财产品主要采取低波稳健的投资策略,并配以平滑基金、风险准备金、减值准备等保障手段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农银理财总裁段兵近日更明确表态,养老理财产品的设计要遵循四个原则,安全性放在首位。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近日在“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下一步将在充分总结评估基础上,研究适时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这意味着,养老理财将由更多机构在更多城市试点。
那么,今年银行财富管理市场最大热点的养老理财产品,它的销售热度能否持续下去?投资者能否更加理性看待养老理财这一创新金融产品?
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称,养老理财产品将成为未来个人养老金的重要配置资产,在我国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窗口期,养老理财产品必将不断扩容;随着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加速落地,养老理财还将与养老储蓄、养老保险、养老基金等各种养老金融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服务好多元化的居民养老需求。
“推出养老理财是监管层落实国家养老金制度的重要创新举措。”龚静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表示,“在监管层的明确要求下,各理财公司在养老理财产品设计上推出了统一的创新举措,比如平滑基金、风险准备金、计提减值准备等规定,旨在保持理财产品净值收益的稳健性;而1元的投资门槛、单人总计最高300万元投资上限等政策,都是确保养老理财的普惠性;投资锁定最短5年且不设赎回期、相对较高的业绩比较基准等,都是鼓励养老理财投资的长期性。”龚静还透露,当下各家试点机构均对养老产品给予大力支持,包括在资产配置方面将母行最优质的资源向养老理财产品倾斜,故其净值表现和到期收益大概率要好于公募基金发行的养老基金等。“养老理财试点已成为银行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特色产品,对其寄予厚望。”
除了监管的支持和推动,养老理财产品的热度要持续下去,还需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从试点期的资金募集情况和产品发行数量看,养老理财产品已经取得了成功,稳健且较高的净值收益也会进一步增强投资者的持有信心。”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预计,随着试点机构和试点地区的扩容,养老产品发行数量还将持续增长,有望成为市场上长期资金配置的重要品种。
“根据最近几个月的净值表现来判断5年后的收益,也可能过于乐观。”龚静坦言,“养老理财产品的周期普遍在5年甚至更长,对如此长时间的资产进行准确估值是非常难的,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即便是养老理财产品,未来也不排除会出现到期收益低于业绩比较基准下限,甚至亏损本金的可能性。”龚静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更加考验的是各家理财机构的投研实力和运作经验。对投资者而言,也应该更加理性看待养老理财,不要把养老理财误解成可以短期投机炒作的品种,否则得不偿失。”
农银理财总裁段兵建议,根据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养老理财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范围也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尽快推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地。
还有一个养老金融产品将于11月加入银行养老产品的队列:特定养老储蓄。银保监会和央行已确定由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五个城市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单家银行试点规模不超过100亿元,试点期限为一年。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种类型,产品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
“这个产品很可能好卖,它的收益更确定,目标客户清晰。”一家试点行某分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如此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