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O源码分析(3)--BufferedOutputStream之秒懂"flush"
2.从根上理解IO等待—案例篇
3.*.o文件是的源码什么文件?
I/O源码分析(3)--BufferedOutputStream之秒懂"flush"
本文基于JDK1.8,深入剖析了BufferedOutputStream的的源码源码,帮助理解缓冲输出流的的源码工作机制。
BufferedOutputStream,的源码作为与缓冲输入流相对应的的源码面向字节的IO类,其主要功能是的源码教育考试系统源码通过write方法进行字节写出操作,并在调用flush方法时清除缓存区中的的源码剩余字节。
其继承体系主要包括了基本的的源码输出流类,如OutputStream。的源码
相较于缓冲输入流,的源码BufferedOutputStream的的源码方法相对较少,但功能同样强大。的源码
BufferedOutputStream内部包含两个核心成员变量:buf代表缓冲区,的源码count记录缓冲区中可写出的的源码字节数。
构造函数默认初始化缓冲区大小为8M,的源码若指定大小则按指定大小初始化。
BufferedOutputStream提供了两种主要的写方法:write(int b)用于写出单个字节,以及write(byte[] b, int off, int len)用于从数组中写出指定长度的字节。在内部实现中,c++ pdf 源码使用System.arraycopy函数加速字节的复制过程。
对于上述方法在调用之后,均会进行缓冲区的清空操作,即调用内部的flushBuffer()方法。然而,用户直接调用的公有flush()方法有何意义呢?
在实际应用中,当使用BufferedOutputStream进行高效输出时,用户可能需要在程序结束前调用flush()方法,以确保所有未输出的字节都能被正确处理。避免了在程序未结束时输出流的缓存区中出现未输出的字节。
flush()方法内部逻辑简单,主要通过调用继承自FilterOutputStream的out变量的flush()方法实现缓存区的清空,并将缓冲区的字节全部输出。同时,由于Java的IO流采用装饰器模式,该过程也包括了调用其他实现缓冲功能类的flush方法。
为验证flush()方法的功能,本文进行了简单的openmv底层源码修改测试,通过初始化缓冲区大小为5个字节,分别测试了不调用flush()、调用close()与不调用flush()、不调用close()的情况。
测试结果显示,不调用flush()而调用close()时,输出为一个特殊符号,表明字节被正确输出。而在不调用flush()且不调用close()的情况下,输出为空,说明有字节丢失。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测试时定义的字节数组长度超过缓冲区大小,BufferedOutputStream可能直接使用加速机制全部写出,无需调用flush()。
综上所述,使用BufferedOutputStream时,养成在程序结束前调用flush()的跳舞全p源码习惯,能有效避免因缓存区未清空导致的数据丢失问题,确保程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从根上理解IO等待—案例篇
当系统显示I/O等待指标上升,意味着进程在等待硬件资源响应,进入不可中断睡眠状态。在D状态,进程无法被任何信号中断,即使强制终止也无效。使用ps或top命令可见此类进程。
不同状态的进程如何识别?top和ps工具帮助我们理解。R状态表示运行,D状态是Disk Sleep的缩写,表示进程处于不可中断睡眠状态,常见于等待磁盘I/O。Z状态表示进程终止,是僵尸进程,停留在进程表中直到父进程处理。S状态是车险查询源码可中断的睡眠状态,可被信号中断。I状态则是空闲状态,适用于内核线程。
D状态进程导致平均负载升高,I状态则不会。理解这些状态有助于评估系统性能和进程行为。
除了R、D、Z、S、I状态,进程还有T或t状态,表示暂停或跟踪状态,接收到SIGSTOP信号时出现。X状态是Dead状态,表示进程终止且不在top或ps命令输出中。
案例分析:多进程应用中,大量进程处于D状态,僵尸进程增加,I/O等待高。应用在C语言下开发,通过Docker容器模拟环境。ps命令确认应用启动,显示Ss+和D+状态,s表示领导进程,+为前台进程组。top命令显示平均负载升高至CPU个数,僵尸进程持续增加,CPU使用率不高,但iowait分别为.5%和.6%,用户CPU使用率0.3%。分析后发现,iowait升高与磁盘读请求大相关,应用进程在进行直接磁盘I/O操作。
为了解决iowait问题,首先使用dstat命令查看系统I/O情况,确认问题出在磁盘读操作。使用top命令定位到D状态的可疑进程,再通过pidstat命令获取进程详细信息,发现app进程进行大量磁盘读操作,每秒读取MB数据。使用strace命令跟踪进程系统调用,发现app进程通过sys_read系统调用进行磁盘直接读取,绕过了系统缓存。
为了解决直接读取磁盘的问题,修改应用源代码,删除O_DIRECT选项,避免直接磁盘I/O。运行修改后的代码,iowait降低至0.3%,问题得到解决。但僵尸进程问题依然存在,通过pstree命令找到僵尸进程的父进程,检查其源代码,发现wait函数错误地放在循环外部,导致无法正确回收子进程资源。修复wait函数调用位置,确保每次循环都调用wait函数等待子进程结束。停止应用,重新运行修复后的代码,最终僵尸进程消失,iowait降至0,问题解决。
*.o文件是什么文件?
.o文件是对象文件。 1. 对象文件的定义: .o文件是对象文件,也被称为目标文件。它是源代码经过编译器编译后生成的文件。这个过程将高级语言转化为机器可以直接执行的语言。对象文件记录了程序的各种信息,包括代码段、数据段等。但是,它还不能直接运行,因为它缺少链接信息和其他必要的文件。 2. 对象文件的作用: 对象文件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编译源代码后,得到的就是对象文件。这些文件随后会被链接器处理,生成可执行文件或者库文件。在这个过程中,链接器会将多个对象文件中的代码和数据组合在一起,解决符号引用等问题。因此,对象文件是软件从源代码到可执行文件的过渡阶段。 3. 对象文件的格式与内容: 对象文件的格式和内容取决于编译器和目标操作系统。不同的编译器可能会生成不同的对象文件格式。例如,在Windows系统中,常见的对象文件格式是COFF。对象文件中包含了各种信息,如函数定义、变量声明、代码执行指令等。此外,它还包含了符号表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调试和链接过程至关重要。 总结来说,.o文件是编译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产物,它记录了源代码的编译结果,并作为链接生成最终可执行文件或库文件的输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象文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