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苔熊
陷阱的源頭——大母神的兩種原型
第一次聽到「大母神」(The Great Mother)這個詞,是海苔我在彰師大上黃宗堅老師「隱喻與象徵」相關課程的時候。當時,熊依型過心我對此感到非常驚奇,賴陷也赫然發現,母神原來拯救者,兩度滋的愛打赏 app 源码尤其是種原母親,很可能會在教養過程中展現出不同的養或與關面向,進而影響到孩子的過度依附關係。
「大母神」是吞噬一個廣泛存在於世界各文化與神話裡的概念,特別在卡爾.榮格(Carl Jung)的分析心理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來說,海苔大母神具有「滋養」與「吞噬」兩種面向:
一、熊依型過心滋養的賴陷大母神:象徵著生命的創造、滋養,母神以及保護。這個原型通常與母性、育兒、豐饒、地球、自然相關,也是慈愛、溫柔和支持的來源。這樣的大母神是生命的給予者和維護者,例如在希臘神話中的大地之母蓋亞(Gaia)。
但凡事過猶不及,當滋養過度時,就可能轉化為過於保護子女,可能導致孩子依賴性強、缺乏自主能力,买鞋网站源码無法獨立成長。
二、吞噬的大母神:代表了破壞、死亡和混沌。這個原型象徵著那些毀滅性的力量,如天災、死亡、疾病和痛苦。在這裡,大母神成為一種令人畏懼和尊敬的精神,是生命循環中不可避免的終結者,例如印度教的毀滅女神卡莉(Kali)。
過度吞噬的大母神象徵著母性的破壞面,如過度控制和壓迫。在現實生活中,這可能表現為對子女的嚴格控制和壓抑,導致子女的個性受到壓抑,無法自由發展。
過度滋養
小潔被學校選中參加學校辦的畫展,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展示自己才華和獨立完成作品的機會。然而,小潔的媽媽擔心小潔無法獨立應對,於是她「主動」與小潔的美術老師溝通,並親自「參與」了畫作的製作過程,幾乎主導了整個創作。
在畫展上,小潔的作品受到稱讚,但她覺得這份成就完全不是自己的……
在這個例子中,小潔的智能窗帘源码媽媽展現出「過度滋養」的原型,她可能是想要「保護女兒免受失敗的打擊」,但過度保護的心理驅使她過度介入,「淹沒」了小潔的獨立性。
還有一種可能是,小潔的媽媽把女兒當成自己的「延長」,這包含:
- 對完美的追求:小潔的媽媽對女兒有著不切實際的完美期望,她希望女兒在畫展中表現出色,以間接滿足自己對於成就和完美的追求。表面上是在幫女兒,實際上是自己心裡的「過度完美主義」過不去。
- 自我實現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小潔的媽媽透過參與女兒的創作,也在尋求自我實現的機會,從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換句話說,其實不是女兒在參展,而是媽媽在參展。
奇怪了,那媽媽為何不自己報名參加社區的美術比賽或畫展,要用這種迂迴的方式呢?其實這就是「代理成就感」(Achievement Agency),透過他人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或虛榮心。
小潔的媽媽可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某種空虛,或年輕時有未實現的夢想,透過「女兒實現了這些夢想」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此外,做這件事還可以滿足她「當一個好媽媽」的社會期待,根本一箭雙鵰!
過度吞噬
小美正在面對數學能力甄試,考高分可以保送國外知名大學,线下配送源码是個好機會,但因為知道出題頗難,自我要求高的她已為此壓力山大,常常睡不好。
小美的媽媽為了確保小美能取得好成績,為她安排了密集的補習課程,並每天檢查她的進度,嚴格監督她的讀書時間。
考試前夕,小美感到極度焦慮,甚至在考試當中崩潰,腦袋一片空白,將近二十分鐘都看不懂題目上的字。
小美雖然勉強完成了考試,但是成績並不理想。媽媽對此感到失望,罰小美跪到天亮。小美覺得自己被母親的期望壓垮,並且對數學產生了逃避心理……
在這個例子中,小美的媽媽展現出「過度吞噬」的原型,她的動機可能是出於對孩子未來的過度憂慮和對成就的追求,這種過度控制的心理,驅使她嚴格介入小美的學習過程,卻不知不覺「壓迫」了小美的心理健康。
小美的媽媽也可能是把她自己的「未竟事務」(Unfinished Business)寄託在小美身上,這包含:
- 控制欲與不安全感:小美的媽媽可能因為自己過去沒有達成的某些目標,或受過的壓抑,而對小美施加過度的期望和控制。透過嚴格管理女兒的00000001的源码學習生活,試圖確保小美「不會重蹈她的覆轍」,但這種行為,其實是媽媽自身不安全感的反映。
- 自我價值的尋求:在某種程度上,小美的媽媽透過嚴格控制女兒的學習和生活,也是在尋求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和成就。在她的心裡,小美的學業成績不僅是女兒的表現,更是她作為母親的成功指標。
換句話說,其實不僅是小美在應對考試的壓力,而是小美的媽媽透過女兒來實現自己對完美和成功的期望。這種過度吞噬的行為不但不能幫助小美,反而對小美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雖然過度滋養與過度吞噬,都是出於父母對孩子的「愛」與「關心」,但父母的心理需求與期望都超越了孩子自身真正的需求,成了無形的壓力。這兩種行為模式在動機、影響方式、具體表現是有差異的,我整理成表格:
動機、目標 | 行為表現形式 | 對孩子的影響 | |
過度滋養 | 保護、支持 | 過分介入、過度協助 | 依賴、自信心不足 |
過度吞噬 | 控制、自我需求的實現 | 嚴格控制、指令 | 感到壓迫和自由受限,引發反叛 |
總結來說,雖然過度滋養和過度吞噬都涉及「過度控制」,但它們的根本差異在於動機和對孩子的影響。過度滋養是出於對孩子福祉的高度關注,而過度吞噬則可能是父母自身需求和不安的一種反映。
當愛與關心影響了依附風格
如同小潔的媽媽、小美的媽媽,拯救者常常將他人的期望視為自己的期望,也可能覺得自己的身分和價值來自於對另一方的照顧和幫助,因此當他們無法達到這些期望時,就覺得自己失敗了。這種連續的失敗感加深了他們對自身價值的負面評價,導致他們認為自己是有缺陷的、不夠好的。
由於過度關注他人的需求,忽視自己的感受,拯救者會有一種「總是空空」的感覺。而當他們無法滿足依靠者期望時,也會感到焦慮和壓力,這樣的壓力又會傳遞給依靠者,兩者之間的關係可能就此進入惡性循環,並造成更多的孤獨和不安全感。
在心理學中,由瑪麗.艾恩斯沃斯(Mary Ainsworth)提出的「依附理論」,描述了依靠者與拯救者之間的不同依附風格,分別是「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焦慮-迴避型」(Anxious-avoidant Insecure Attachment Style)、「焦慮-矛盾/抵抗型」(Anxious-resistant Insecure Attachment),以及「紊亂型」(Disorganized / Disoriented Attachment)。
安全型依附的孩童有基本的安全感,社交影響需求也有得到滿足,感到積極、安全,並在拯救者的存在下感到安慰。相反的,其他三種不安全型依附的孩童在某些方面的依賴需求未能被滿足,經常有恐懼的負面情緒,展現出高度的情緒波動、退縮被動,甚至是兩者交替出現的混亂情況。
這些依附風格也使依靠者產生不同的社交策略。例如:焦慮-矛盾/抵抗型孩童可能採用過度依賴的策略,他害怕得不到父母的關注,會大量吸引照顧者的注意力;焦慮-迴避型孩童則多會採取極端獨立的策略,將依賴和尋求關懷的需求最小化。研究發現,他們表面上看似若無其事,實際上那些平靜的情緒,只是痛苦的面具。
另一方面,依靠者可能因為習慣了依賴他人的幫助,而失去了解決問題和面對挑戰的能力,這會進一步強化他們的無助感和自我價值感的降低。他們會逐步感到自己無法獨立生活,變得更加依賴拯救者。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依賴陷阱:在脆弱中找回勇敢,凝視關係困局,重拾自我的21個練習》,遠流出版
作者:海苔熊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為什麼太過靠近一個人,會演變成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
為什麼每一次「被安慰」、「被接住」、「被表揚」後,反而帶來更大的恐懼?
心理師「海苔熊」的轉變力作!
深入「過度依賴」議題,首度融入諮商經驗,
陪你在脆弱裡,找回勇敢
「這個我不會,幫我!」
「你一定覺得我很沒用對不對?我就知道……」
「沒關係啦,我一個人去看醫生,頂多路上出車禍,你再回來照顧我就好了。」
這些話,可能來自你的同事、你的男/女朋友、你的父母,甚至是你自己,
聽起來有些不舒服,但另一方面,這種不舒服讓人有種「安全感」,
漸漸的,這樣的行為模式還會形成一種封閉的循環……
當愛變成依賴,我們該怎麼做?
如何在關係裡,把自己找回來?
依賴,是一種雙向的共生關係——
我們常誤以為依賴是一方不斷「等、靠、要」的自我弱化行為,殊不知也是另一方「養、套、殺」的支持和幫助。因為雙方在關係中都有得到「好處」,也無形中將自己的恐懼傳染給對方,才會形成一種讓人窒息的「恐怖平衡」。
依賴,其實也是一種沉沒成本——
抽離不了的舒適圈就像巨大的流沙,把你不斷往下拖,深不見底又無處可逃。這不是「一方索求,一方給予」的依賴關係,卻是更複雜的依賴陷阱。為什麼我們常有空洞、表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感受,正是因為——放不下過去的自己。
也許,我們都小看了「依賴」——
幫孩子完成畫展作品的父母、曾經知心卻漸行漸遠的夥伴、在開放式關係中焦慮的戀人、將自尊心建立在主管表揚上的員工……這些其實都是依賴的變形,更揭露「共依存關係」可能發生在伴侶、親子、朋友,甚至是職場當中。
如何在關係困局中,尋找出口?——
在書中,心理師海苔熊爬梳無所不在的依賴形貌,深刻剖析「過度依賴」的陷阱,層層回溯這種扭曲安全感背後的源頭——恐懼。他以溫暖療癒的文筆寫下故事案例,陪你走這一段凝視黑暗的旅程。你也能透過詳實的分析與練習,卸下恐懼,為自己擎一盞微光,一點一滴累積「肯定自我」的價值。
「了解,是改變的開始。」——海苔熊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馮冠維